搜尋此網誌

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

血壓

微雨,寬大的樹群,枝椏交錯~
樹若不夠高大,顯不出屋落隱身於自然,感覺不到路人嬌小,踽踽獨行!有樹群的寬大而強壯,才有村落的靜謐及安全感!

人的身體,也宛如有著樹群枝椏(他們是循環系統),罩著各個器官(猶如這些屋落)~彼此如同微雨濕潤,依存,循環,不已~



血管與血壓
心臟在收縮時,撐開動脈所產生的壓力稱為收縮壓;心臟在舒張時,主動脈、大動脈等被撐開的彈性動脈,回彈產生的壓力則稱為舒張壓。因此如果舒張壓較低,可能代表動脈較沒有彈性。小動脈有平滑肌但缺乏彈性蛋白,直徑很小,是血液系統中最大的阻力及維持血壓的來源。循環系統的管線中,血管的兩端要有壓力差,才會有血液的流動。因此,動脈壓力大於微動脈,又接續的大於微血管,再大於靜脈。但是微血管血流的速度最慢,這是因為微血管的數量最多所導致。但是以壓力來說,即便是靜脈端微血管,血壓仍必需要大於靜脈,才有利於血液的流動。

心縮壓心舒壓 = 脈搏壓,而平均動脈壓 (MAP) = 心舒壓 + 1/3 脈搏壓,這是血壓中最重要的數據。

心輸出量:(每分鐘心臟所射出的總血量,ml/min心搏量(ml/次)×每分鐘的心搏速率(次/min心輸出量會隨著自主神經活性、運動量大小等生理狀況而調整。先前提過,交感神經增加心跳,副交感迷走神經降低心跳。能影響心跳及心搏量的因素,就能影響心輸出量。而心輸出量的改變,將影響血壓。

影響心搏量的三大因素

前負載(preload)(前負荷,心室收縮射血前所需承擔的負荷,也就是EDV):當心臟舒張時,全身靜脈血液會回流到心室,這些血液量就稱為舒張末期容積,全身總血量愈多,舒張末期容積就愈多,心臟就會耗更多的力氣把它們打出去,打出去的血液也就會愈多,因此在正常情況下,舒張末期容積增加會使心肌收縮力及心搏量上升。

後負載(afterload)(後負荷,心室收縮射血時所面對的壓力,也就是血管的阻力):當心室要收縮將血液打到動脈時,要先能抵抗全身周邊動脈的阻力才能將血液打出去,小動脈如果受到動脈硬化或交感神經、腎上腺素的影響導致血管收縮,將會使血管阻力加大,心室若收縮力不變,就無法順利擠出血液,心搏量就會下降。

心肌收縮力交感神經興奮,會透過β1接受器,增加細胞內的cAMP的濃度,而開啟心肌細胞膜更多的鈣離子通道,再利用細胞外的鈣離子打開肌內質網的鈣離子通道,而真正增加了細胞質的鈣離子。因此帶動更多橫橋循環的進行,導致心肌細胞的收縮力增加,就能擠出更多的血液使心搏量上升。

法蘭克史達林定律:心肌在休息狀態下,粗細肌絲重疊的程度是過度的,因此,當EDV上升撐大心臟,使心肌細胞被拉長就能讓心肌的收縮力就會增加,導致心搏量上升。

血壓的動力來源雖然是心臟,但是,調節血壓卻在血管。而構造是功能的決定因子,所以,不同的血管構造,有不同的功能。就整個循環系統而言,從心臟到最小的微血管,都有一個共通的組成,就是由一層內皮細胞所形成的平滑內皮,貼附在所有血管最內層與血液接觸的表面。
因為F = rP/R,意思是血流量 (ml/min) 與壓力差成正比,與阻力(血管長、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半徑的四次方)成反比,所以,如果有兩血管管徑相差一倍,則較小血管的阻力是較大血管阻力的2416倍,結果,大血管的血流量比起小血管,也有16倍。因此,調控微動脈的管徑,就能調控進入器官的血量。

微動脈管徑的調控方法:
局部控制:
1. 主動充血:來自器官組織的高度代謝性。所以二氧化碳上升,氧分壓下降,pH值下降,腺苷酸 (adenosine) 過高,鉀離子累積,以及花生四烯酸 (eicosandoid),具滲透活性物質,緩激肽,一氧化氮上升,都能讓血管擴張。
2. 流量自動控制:這又稱為肌原性,是因為血壓高低撐開血管拉扯平滑肌,所產生平滑肌的自動收縮或舒張,而導致血管收縮或擴張。例如:低血壓時會引起腦血管舒張,以增加進入腦部的血流量避免缺氧(此時會頭痛,喝咖啡可以緩解,因為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,提高血壓);而高血壓則會引起腦血管收縮,以避免腦部受高血壓的影響。
3. 被動充血:例如橡皮筋綁住手指,或睡覺壓迫手臂,都使血流不順暢,而引起組織細胞代謝物質累積所導致。
4. 組織受傷:傷害反應會引起花生四烯酸從細胞釋放到組織間液,產生發炎,從而導致血管擴張。

外源控制:
1. 自主神經系統:交感神經以α接受器讓消化道、腎臟及皮膚血管收縮,以β2接受器讓骨骼肌血管擴張。實際上,微動脈上兩種接受器都有,只是α通常遠多於β2以交感的反應通常是收縮。但是骨骼肌相反,β2多於α,所以產生血管擴張。要注意,正常情況下,心肌(靠主動充血)跟大腦(靠肌原性)的血流是不受交感所控制。一般說來副交感對血管的影響很小。而是另一型非腎上腺非膽鹼性的神經,會分泌一氧化氮,使血管舒張。
2. 內分泌系統:血管張力素II,血管收縮,心房利鈉肽,血管舒張。而腎上腺素的作用與交感同步,只是透過血液運行。因此,主要也是血管收縮的反應。

另外,內皮細胞也能分泌物質,直接影響平滑肌。例如:可放鬆血管的一氧化氮、前列腺環素,可收縮血管的內皮素-1

微血管的史達林力:
任何一個時間點,都有5%的血液在微血管網內。全身細胞的活水泉源就是靠這5%網路暢通,這也是這套循環系統最主要的功能。因此,明白微血管的過濾與吸收作用,才能理解網路暢通的道理。最終還是要記得,有壓力差,才有血流。而血流,是由壓力大往壓力小的地方流動。

史達林力的主要力量是:靜水壓(流動的原因來自液體本身的壓力),及膠體滲透壓(因為蛋白質濃度的差異,所產生的液體流動)。而每種力量,在細分出血管及組織間液。整理如下:

將動脈血管中的液體壓到組織間液:微血管靜水壓(即血壓)及組織間液膠體滲透壓(組織間液的蛋白質吸引液體的能力,正常情形下非常低)。
將組織間液的液體吸回靜脈血管:微血管膠體滲透壓(靠血漿蛋白質,主要由肝臟製造)及組織間液靜水壓(這個力量通常也不大)。

當過濾出去的力量減去吸進來的力量,是正的,就代表這個微血管是在做過濾的工作;若相減結果是負的,就代表這個微血管是在做吸收的工作。

※膠體滲透壓:液體中蛋白質所造成的滲透壓,而正常情況下只有血漿中及細胞  內有蛋白質,組織間液中並沒有蛋白質的存在,所以組織間液中的膠體滲透壓常常是0

在固定的平均動脈壓下,某特定組織的微動脈若產生舒張,微血管流體淨壓便會上升。而微血管壓力的上升,就造成過濾量的增加,使更多不含蛋白質的液體流入組織間液。反之若微動脈大幅收縮,會使得微血管流體淨壓下降,於是組織間液流回血管的液量便會增加

而人體有6070%的血液儲存在靜脈中。靜脈的血液要流回心臟,必須依賴靜脈平滑肌收縮,提高靜脈壓。此外,也依賴骨骼肌的收縮與舒張,將靜脈血像幫浦般的往心臟方向前進。除了胸腔靜脈以外,全身靜脈都有瓣膜,可以防止被推回去的靜脈血再度回流。當血液被送到腹腔時,可藉由呼吸時橫膈肌上下移動,所造成的胸腹壓力差,來幫助血液送到胸腔,血液送到胸腔候,就要靠心室舒張期的吸引力。大型的淋巴管也有辦膜,全身的組織間液要回收到心臟,一部分是藉由靜脈送回去,一部分則是要依賴淋巴管來運送。

※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靜脈回收(85%)+ 淋巴系統回收(15%)。
靜脈壓決定因素來自總血量靜脈順應性
血管的順應性 = 體積變化/壓力變化,順應性大,表示血管越容易被撐開。

水腫(Edema)
依據這4個史達林力來說,造成水腫的原因有
1. 動脈端微血管靜水壓↑,如腳扭傷,導致受傷的局部反應放出組織胺,直接使微動脈舒張。動脈端的微血管流體靜壓上升。
2. 靜脈壓上升,來自靜脈阻塞導致靜脈回流受阻,或心臟衰竭,血液積留在靜脈,而使微血管靜脈端的流體靜壓上升,因此吸收量減少,相對導致過濾量上升。
3. 膠體滲透壓:發炎或過敏反應,血管內皮細胞間隙變大,血漿蛋白滲漏到組織間液,組織間液膠體滲透壓↑,減少水分被吸收回去。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造成組織間液有過多蛋白質而形成黏液水腫。或是微血管膠體滲透壓↓,如肝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蛋白使血漿蛋白濃度降低,水分吸不回來而水腫。
4. 由於淋巴阻塞及淋巴切除,使組織間液無法順利回收。

血壓:
1. 總血量:最直接的是身體總血量下降,血壓會跟著下降(例如失血);當總血量上升,血壓也會跟著上升(例如吃麥當勞)。
2. 總阻力:總血量不變時,若刺激交感神經(血管收縮,阻力上升,例如緊張)。
3. 心輸出量:當總血量以及總阻力都不變時,心輸出量的改變也會影響血壓。例如:運動使骨骼肌收縮,促使靜脈血液回流量上升、EDV上升,造成心搏量、心輸出量上升時,血液流量變大撞擊動脈,進而使血壓上升;而如果水腫或吃了利尿劑,使組織間液或排尿量上升時,能夠回心臟的血量減少、心輸出量減少,血壓就會下降。

血壓偵測器:
血壓偵測器是感覺神經的末稍,安放在血管壁上,屬於牽張接受器(拉扯就會使神經放電)。偵測器放在主動脈弓及頸動脈竇,當血壓上升刺激接受器,感覺神經放電頻率就上升,會經由迷走和舌咽神經的通路,往上傳到延腦交感神經中樞,抑制交感神經活性,降低血管收縮,血管阻力變小,促進副交感神經,使心跳變慢,心輸出量下降,雙管齊下,血壓就會下降。
不過,此種感受器,對血壓下降比對血壓上升,還來的敏感。當血壓下降時,感受器放電頻率會很快反應而降低,進而快速刺激交感,使血管收縮,回復原來血壓。例如:由平躺到突然站立,約有500700ml的血液會應重力關係,立刻流到下肢,而降低了靜脈回流量,影響舒張末期容積、心搏量,使得心輸出量下降,就會瞬間血壓下降。因此要靠感壓接受器減少放電,才能興奮交感神經使心跳上升,血管收縮。正常人蹲地時,若太快起身站立,會感到頭暈,就是因為感壓接受器的反射迴路,需要幾秒鐘才能發揮效力。但如果是患有高血壓的人,因為長時間都處於血壓高於正常值的狀態,使得感壓接受器的敏感度下降。因此,他們如果太快起身站立,常會使感壓接受器來不及反應,導致血壓下降時間太久,腦部血流量不足,造成極度頭暈、昏厥。因此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昏倒,都不要急著把昏倒的人扶起來。

腎臟對血壓的調控:
身體的總血量的增減,可以來自腸胃道,例如嘔吐或腹瀉,也可以來自大量排汗,或大量的尿液增減。當腎臟回收愈多的水,尿液量就會愈減少,而總血量比較能維持。這在無法喝水,或者失血時,就有很大的幫助。當需要降低血壓時,也可以經由排尿量上升,減少總血量,而使血壓下降。在生理上,透過血壓偵測器所調控的血壓,能維持的時間是很短暫的,要長期的維持著一定的血壓,需要透過腎臟對尿量的控制來達成。

臨床案例:大失血
當大失血發生時,身體的總血量開始急速下降,立即的反應就是回到心臟的血量下降,因此,心搏量下降,使得心輸出量下降。血壓 = 心輸出量 Í 周邊總阻力,所以,血壓將隨即下降。感壓接受器放電減少,刺激交感神經興奮,使心肌收縮力變強,也使得靜脈壓上升(透過收縮靜脈平滑肌),這兩者,都能使心搏量上升。再加上交感刺激心跳上升,所以,心輸出量在兩者皆上升下,也會上升。然後,交感使微動脈收縮,增加周邊總阻力,而血壓 = 心輸出量 Í 周邊總阻力,所以,血壓可以回升(但無法回到原來的正常值)。

接著在12-24小時內,會因為微動脈收縮,導致微血管靜血壓下降,過濾量就會下降,但是吸收量不變,因此,導致回收比較多的組織間液(所以組織間液就會從細胞吸水過來,細胞就微微的脫水了)。這些組織間液進入血液,就增加了血漿的量,因此,可以再更加幫助血壓的回升(不過,要注意,此時的紅血球仍不足以供應,所以,將導致血容比下降)。此稱為自體輸血

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

開心,開心!


開心,是我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吧!任何事情,只要在「開心」這個前提下,通常沒有完成不了的~

有些事情現在很開心,可是之後會不開心!所以,我們會需要一點點遠見,為了得到比較多的開心,學會不要用「短短」的一下子,去造成日後「常常」的煩惱!

不容易啊~ 這種遠見!也是得從很多的不開心學得啊!



『隆-咚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心臟瓣膜包括房室瓣及半月瓣。所有瓣膜尖端開口方向與血流方向相同。所以,房室瓣開口朝向心室、半月瓣開口則朝向動脈。並有腱索及肌腱將瓣膜緊抓防止逆流。而瓣膜關閉時所產生的聲音就是心音。若瓣膜狹窄或無法完全開啟,就會造成阻力,不要小看這個阻力,常常,會讓心室產生更高的壓力,讓心臟過度勞累。
   心臟位於胸腔內、富含肌肉的器官,外面由一層稱為心包膜(pericardium)的保護性纖維囊包圍;心包膜的內面還有一層心內膜(epicardium),與心臟緊密相連。每年有1%的心肌細胞得以再生,同時,又有1%的心肌不收縮,只負責產生動作電位。一個心臟週期,就是血液從靜脈回到心房流到心室,然後心室再把血送到動脈,微血管,靜脈的過程。不管是體循環還是肺循環,他的終點站或起始站,都是心臟。
    一次心跳就送一次血,當一個人每分鐘心跳(心搏速率)72下時,每一個心臟週期就是0.8秒。這0.8秒包含了心室的一次收縮(0.3秒)和一次舒張(0.5秒)。收縮是心肌的橫橋循環啟動並且做等張收縮變短,才能將血液推去動脈。而舒張是心肌橫橋離開肌動蛋白,並由微絲回彈的時間,也就是這段時間,讓心室得以充血。因此,當心搏速率加快時,心縮的時間是無法再減少的,就只好縮短舒張的時間,也就是充血的時間被減少了。這就是心跳過快到幾乎沒有充血的狀態時,人會臉色蒼白,全身冒冷汗,幾乎昏倒的原因。在那當下,身體沒有得到新的含氧血,對腦來說,是很致命的。

心動週期

1. 等容心室收縮期:肌肉做等長收縮(橫橋與肌動蛋白結合,但還沒拖動)。但橫橋循環已啟動,所以心室壓力不斷上升,推動房室瓣,使之關閉(第一心音)。不過,因為橫橋還拖不動肌動蛋白,所以,心室壓力還無法超過動脈,因此半月瓣尚未打開。當兩個瓣膜都是關閉時,心室的容積不變。這就是「等容」的原因。此時心室體積最大,容積稱為EDV舒張末期容積。這時的心電圖為QRS波,因為心室肌肉去極化,才能產生心室肌肉的收縮。

2. 心室射血期:肌肉進入等張收縮(產生力擊,橫橋拖動),心室壓力大過動脈,所以半月瓣開。心室收縮血液送去動脈,所以心室體積下降。因為心室壓力遠大於心房,所以房室瓣仍然關閉。

3. 等容心室舒張期:肌肉的橫橋與肌動蛋白開始分離,但彈力還沒啟動,所以肌肉還維持在收縮時的大小。但心室壓力持續下降,而動脈因為充血,壓力大於心室,於是將半月瓣回推而關閉(第二心音)。不過心室壓力仍大於心房,所以房室瓣未打開。兩個瓣膜都關閉,因此容積將無法改變。此時心室體積最小,此時的容積稱為ESV收縮末期容積。這時心電圖為T波。因為心室處於再極化,心室肌肉才會放鬆。

4. 心室充血早期:肌肉開始回彈而拉長,心室體積變大,但壓力因此變小,甚至低於心房,使心房將房室瓣推開,心室開始充血,可達最大容積時的80%。

5. 心室充血晚期:這時發生心房收縮,將剩餘的20%血液排射至心室中 心室準備又要再一次收縮了。這時發生心電圖的P波,心房動作電位去極化,因此產生心房肌肉收縮。

SV(心搏量)=一次心跳心室所射出的血液量=EDVESV

   
在靜止休息的情況下,若EDV110130ml,心搏量為7080ml,則射出比例是60%,心搏量除以EDV就是射出比例60%的射出比例代表當心室內的舒張末期容積有100ml的血液時,在心收縮期能射出60ml到動脈;若是在運動時,身體能自動調整,射出比例甚至能高達90%,因此心室的射出比例愈大,就代表身體正在運動中,心搏量會上升。

心臟跳動的速度誰來控制?

心肌細胞有99%是橫紋肌,只有1%是沒有橫紋的節律細胞,負責動作電位的啟動及傳導。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,要先明白,這些電是如何傳遞的?
1. 首先由右心房接近上腔靜脈的竇房結(SA-node),自動去極化產生動作電位,並將電位傳給旁邊的心肌細胞,藉由電性突觸傳遍整個心房,使所有心房細胞同步去極化收縮。
2. 之後電會到達右心房房中隔下方的房室結(AV-node),之後AV-node再往下傳到希氏束,希氏束再往下傳到浦金森纖維,浦金森纖維往下走到心尖處後,再往上走到左右心室,因此心室收縮是由心尖開始往上收縮,才能有效的將心室的血液像捲毛巾般的射入動脈中。

而當SA-node無法發揮功能時,AV-node也能替代它的功能自動去極化,但AV-node將電往心室傳,會使心室充血晚期,心房無法收縮將剩餘的20%血液排空至心室中;而當AV-node也損壞時,雖然希氏束也能自動去極化發動作電位,但功能不佳、無法維持正常的節律。所以異位性節律點是指心臟搏動的起始點,不是由竇房結發出的,而是由房室結或希氏束所發出。

接下來要問,這些特別的心肌細胞是如何自己產生動作電位?
竇房結及所有的節律細胞在未到達閾值之前的去極化(HCN節律點電位)是由三種離子構成。包括打開細胞膜上短暫的鈣離子通道(T型鈣通道),透過F通道的鈉離子,以及關閉鉀離子通道造成造成去極化。當超過閾值去極化後,才打開細胞膜上電位控制的長效的鈣離子通道(L型鈣通道),而達動作電位的高峰後,再極化是透過打開電位控制的鉀離子通道,讓電位回到原先的膜電位。之後又立即自動去極化,重複上述的步驟。因此節律細胞並沒有靜止膜電位。而閾值前去極化的斜率,是可以被交感及副交感神經所調控的。
交感可以使斜率變大、更快到達閾值然後去極化,這是因為交感神經透過β1接受器,影響了F通道的鈉離子,因此交感可以使心搏速率加快;副交感則會使斜率變小,因為乙醯膽鹼透過蕈毒鹼接受器,打開一群鉀離子通道,時膜電位下降,因此增長了到達閾值所需的時間。所以副交感會使心搏速率減慢。
所以正常情況下,竇房結的放電速率決定了心跳的速率

一般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

一般心肌細胞是直接接收傳導系統的動作電位,打開電位控制的鈉通道直接去極化,所以一般的心肌細胞沒有閾值。當鈉通道打開達到動作電位高峰後,鈉離子通道就會去活化,接著會打開長效型的鈣離子通道,此通道打開的時間維持的相當久,因此造成了動作電位的高原期(平原期),這拉長的去極化,會讓電位控制的鈉離子通道,無法由去活化進入關閉,因此就會處在動作電位的絕對不反應期,無法再次去極化收縮。要維持這麼久的時間,就是為了讓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,與肌肉收縮的時間重疊,這樣可避免心肌產生強直收縮。最後,電位控制的鉀離子通道打開造成再極化,因此回到靜止膜電位,心肌細胞休息,回到靜止膜電位時就是心舒張期。然後等待下一個,由竇房結傳出的動作電位而去極化收縮。

心臟的節律細胞及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皆有使用到鈣離子,因此臨床上鈣離子通道的拮抗劑或致效劑,會被用來當作調整心律不整及增強心肌收縮力的用藥。

心電圖

當心臟傳出動作電位,這些電流變化會影響細胞外液,而流竄全身,因此能夠在手腕、腳測得來自心臟的電流變化,即為心電圖。
一次的心跳會產生3個波形,P波、QRS複合波及T波。P波是心房去極化所產生的波,發生於心室充血晚期;QRS波是心房再極化合併心室去極化所產生的複合波,發生於等容心室收縮期;T波是心室再極化所產生的波,發生於等容心室舒張期。
心律不整是心臟的節律異常,心搏過速是心跳>100/分,心搏過緩是<60/分,但在某些情況,即使心搏速率超出60100/分的範圍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,例如:一個運動員在運動適應現象下,高度活化副交感,在休息時心搏速率可維持在4050/分,或是一個人在運動時,刺激交感所導致的心搏過速都是屬於正常的。
異位性節律點是指心臟搏動的起始點,不是由竇房結發出的,而是由房室結或希氏束所發出,將會造成心房或心室細胞節律不協調、每個細胞各自跳自己的,導致纖維顫動;另一種心搏過速是心臟呈現撲動狀態,撲動與纖維顫動不同的是,撲動即使心臟收縮非常快速,但仍然是具協調性的。

心電圖從產生P波到R波之間相隔了0.120.20秒稱為房室結延遲,會造成房室結延遲的原因是,當竇房結發出電位,讓整個心房及房室結去極化時,房室結收到電位訊號後,沒有馬上往希氏束傳遞,而延遲了0.120.20秒,目的是為了要讓心房先收縮完,才能換心室收縮,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若延遲超過0.2秒以上就稱為房室結傳導阻斷,為病理現象。

血液的內容物

血液離心後,較重的血球會沉在下面,較輕的血漿會在上面。血球占整個血液體積的比例就稱做血比容(正常值:男生45%、女生42%),而因為這些血球有99%都是紅血球,所以,血比容也就是紅血球佔血液體積的比例。一個人的血色素或血比容,若低於正常值就是貧血。
血漿裡面有固定存在於血漿中的血漿蛋白(白蛋白、球蛋白、纖維蛋白原),這些血漿蛋白是由肝臟所製造,是血液中最大量的溶質成分,血液的膠體滲透壓,主要也是由血漿蛋白所提供,而當肝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血漿蛋白,使血液的滲透壓下降時,將會使水分往組織移動,造成全身性水腫。而纖維蛋白原是負責凝血功能,而當凝血過程,使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素時,血漿中就沒有纖維蛋白原了,剩下的部分就稱為血清。

※血比容=血容比=hematocrit, Hct/Ht



紅血球
紅血球呈雙凹圓盤狀,一方面可以增加表面積,以利攜帶更多的氧氣,另一方面則是能讓紅血球順利通過細小的微血管。當紅血球無法維持雙凹圓盤狀時,就有可能會塞住微血管,例如鐮刀型貧血,其紅血球呈鐮刀型容易互相纏在一起而堵塞血管,造成末梢缺氧疼痛。
一個紅血球內含有一億個血紅素,一個血紅素有四個血基質(每個血基質中央都有一個鐵原子,可與一個氧分子結合),成熟後會失去細胞核及所有胞器,但造血功能不良時,則會在血液中看到網狀球(是不成熟的紅血球,內含有胞器,看起來像網狀,無法發揮功能)。而紅血球平均壽命約120天,由肝臟和脾臟負責分解老舊的紅血球,裡面的鐵質會回收再利用,意味著每天會消滅並重新製造2500億顆紅血球。
紅血球細胞分裂需要葉酸、維生素B12(需靠胃分泌的內在因子才能被人體吸收)的參與。葉酸可刺激細胞分裂,對神經細胞分裂更為重要。而葉酸要產生作用則必須有維生素B12的幫助,如果胃切除或其他原因導致內在因子無法分泌、無法吸收維生素B12時,就稱為惡性貧血,須額外補充維生素B12以維持正常細胞分裂功能。骨髓負責製造紅血球,腎臟則會透過氧的偵測器,來控制體內紅血球的數量,腎臟可藉由釋放紅血球生成素,來通知骨髓需製造紅血球的量。
※紅血球的製造與血紅素的合成需要:Fe2+、維生素B12、葉酸。

★變性血紅素血症:某些物質會使Fe2+便成Fe3+Fe2+可攜帶氧氣,Fe3+則無法 攜帶氧氣。因此,當二價鐵離子變成三價鐵離子時,就會失去攜帶氧氣的功能, 而形成變性血紅素血症。如酚類(Phenol)、重鉻酸銨(Cr2O7)、氰化物、清潔劑  (Chlorhexidine)、芳香族碳氫化合物、銅離子等,皆會產生變性血紅素,當血  液中變性血紅素的濃度>1.5g/dL(7-10)時,皮膚會發紺,抽血或靜脈注射 時,血液會呈現巧克力色。

造血
骨髓中有多功能造血幹細胞,能製造出白血球、紅血球及血小板,非顆粒性白血球,其功能大約可維持100300天,而顆粒性白血球的生命週期很短,大約只有12小時至3天。血小板是骨髓中的巨核細胞的碎片、沒有細胞核,但可像白血球一樣做變形蟲運動,大約可存活59天,老舊血小板將會在脾臟及肝臟中被破壞。造血的幹細胞,源自人類胚胎的卵黃囊,之後在胎兒早期就轉移到肝臟負責,出生前幹細胞又會轉移到骨髓,因此,胎兒出生時的造血任務由骨髓來完成,而肝臟在出生不久後就會停止造血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