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

神經的化學傳遞

有時單朵花很美,有時,花團錦簇,很開心~!

神經系統,就是得很多神經細胞一起工作,才會美麗!他們彼此合作,織成一個個大網,動作電位在其中不停的閃亮流竄,由此,組成了你我的感受與行為。無時無刻,不停止~

這當中,要靠許多化學分子,產生化學作用,來維持電力的傳播。於是,各種化學物質在網中像花朵吐出的花粉,傳遞,再傳遞~ 要聽懂這些話語,就耐性的慢慢看!

這裡出了問題,會有中毒的,麻痺的,藥物上癮的,巴金森,阿滋海默,漸凍人,多發性硬化症~  要謹慎,小心




化學性突觸的作用機制:
一個前突觸神經元的軸丘,將動作電位往下傳到軸突末梢(突觸)時,電位會刺激突觸末梢,打開電位控制的鈣離子通道,使Ca2+衝進細胞內,而這些Ca2+會促使突觸小泡與細胞膜融合,並釋放出定量的,化學性的神經傳遞物質。這些神經傳遞物質會傳給後突觸神經元,而後突觸神經元,再藉由上面的化學接受器接收訊息,並打開化學控制的Na+通道發起漸進電位,接收的神經傳遞物質愈多,漸進電位的去極化程度就愈高,直到去極化累積超過閾值時,就會使軸丘發動作電位往軸突末梢傳,然後再釋放神經傳遞物質,將訊息繼續通知給下一個細胞。因此,一個神經發動作電位的最終目的,就是為了打開電位控制的鈣離子通道,以釋放神經傳遞物質到突觸間隙,讓訊息再往下個神經傳導。而後突觸神經元是否能順利接到前突觸的訊息,以發動作電位,就要看前突觸神經元發動作電位的頻率,當頻率足夠、釋放的神經傳遞物質足夠,就會使後突觸神經的突觸後電位發展為動作電位。

前突觸神經的鈣離子通道開啟的時間,也是有限制的,時間一到就會關閉,才能讓突觸有時間,再做出新的突觸小泡。而跑進來的這些鈣,會再透過初級主動運輸的鈣幫浦,將鈣送出細胞外。然而,這些神經傳遞物質,有些會在被釋放後的固定時間內被回收,有些則在突觸間隙被分解,以避免一直刺激後突觸神經元。

加成作用
一個後突觸神經元,會同時接收到很多個,前突觸神經元的刺激,有的前突觸神經元,釋放出來的是刺激性的神經傳遞物質,造成EPSP興奮性突觸後電位,作用在後突觸神經元的化學性接受器上,會在後突觸神經上產生去極化的漸進電位),有的則是釋放抑制性的神經傳遞物質,造成IPSP抑制性突觸後電位,使後突觸神經元過極化,產生過極化電位)。一個後突觸神經元,會不會發動作電位,就是取決於前突觸神經元的作用,如果同時、短時間內很多個EPSP刺激,使膜電位過閾值就會發動作電位;如果IPSP多過於EPSP,或是EPSP的刺激頻率不夠高,就不會引發動作電位,神經訊息的傳遞將被終止。

當一個前突觸神經元因為發電頻率很高,不斷的丟EPSP,刺激後突觸神經元,過閾值而發動作電位,這種短時間內的高頻率刺激,稱為時間性加成;若是同時有很多個前突觸神經元,釋放EPSP,使後突觸神經元過閾值而發動作電位,這種在同一個空間(後突觸神經元)上多個突觸末梢一起刺激,稱為空間性加成。

※時間性加成:只有一個興奮性突觸後電位(EPSP)在突觸後細胞上作用,在極短的時間內,         釋放多個EPSP,使其達到加成效果。
※空間性加成:在同一個時間內,很多個興奮性突觸後電位(EPSP)加成於突觸後細胞上。

神經傳導物質:乙醯膽鹼
乙醯膽鹼(ACh) 由膽鹼及乙醯輔酶A在突觸末稍的細胞質內合成後,貯存於突觸小泡中。當前突觸神經發動作電位釋放出乙醯膽鹼後,ACh將擴散到後突觸神經的細胞膜接受器上,但是,它能產生什麼作用?是EPSP?還是IPSP?得由乙醯膽鹼接受器的種類來決定。

乙醯膽鹼化學接受器
乙醯膽鹼接受器分為兩種,一種是尼古丁型接受器(菸鹼性接受器),另一種是蕈毒鹼型接受器。尼古丁型接受器本身就是一個離子通道,當有2顆乙醯膽鹼與接受器結合後,接受器就會打開,這時,化學控制的Na+/ K+通道打開,Na+會往細胞內跑,同時,K+則會往細胞外跑,而Na+流進來的,比K+流出去的正電荷還要多(因為細胞內有很多的負電荷,吸引著Na+衝進細胞),因此會產生一個小小的去極化,此種小去極化就是EPSP

另一種是蕈毒鹼型接受器,它本身’’不是’’一個離子通道(所以這種接受器不會自己打開,讓離子通過),當有1顆乙醯膽鹼與接受器結合時,會藉由刺激接受器身旁的G蛋白,使G蛋白去通知旁邊的K+通道,然而,不同細胞的K+通道所造成的結果是不一樣。第一種,在一般細胞上(除了腸胃道)K+通道會打開,K+則會往細胞外跑,會使細胞內的正電荷減少(比靜止膜電位-70還要更負),因此會產生一個小小的過極化,IPSP例如,心臟K+通道原本是關閉的,刺激後打開使K+往細胞外跑,造成過極化IPSP,而使心跳減慢。第二種,是受副交感神經控制的腸胃道細胞,這種細胞的靜止膜電位,有一群特別的K+通道,會在乙醯膽鹼刺激後,透過蕈毒鹼接受器間接使K+通道關閉,使K+減少往細胞外跑而留在細胞內,結果細胞內正電荷增加,造成去極化EPSP,使腸蠕動上升。

EPSP效果:
  打開 Na+/K+通道(Na+K+出),如:乙醯膽鹼在骨骼肌上的尼古丁接受器。
  關上K+通道(K+留在細胞內),如:乙醯膽鹼在腸胃道的蕈毒鹼接受器。
  打開 Na+/Ca2+通道(Na+Ca2+K+),如:麩胺酸的NMDA接受器。

IPSP效果:
  打開鉀離子通道(K+出),如:乙醯膽鹼的蕈毒鹼受體。
  打開Cl-通道(Cl-進),如:GABA的接受器(本身為離子通道,當2GABA與接受器結合後刺激Cl-通道打開,Cl-則藉由濃度差進入細胞內,造成過極化反應)。

乙醯膽鹼脂酶
乙醯膽鹼釋放後,在突觸後細胞膜上,有一種東西叫做,乙醯膽鹼脂酶(AChE,其實突觸前細胞膜上也有),可以將突觸間的乙醯膽鹼切成二半,然後再藉由其他機制,將它回收回突觸前神經元,而已經與突觸後接受器結合的乙醯膽鹼,會因為突觸間乙醯膽鹼的濃度持續下降,而離開接受器失去作用。

對付乙醯膽鹼神經
(一)抑制乙醯膽鹼由突觸小泡釋放出來(鈣離子無法使突觸小泡與細胞膜      融合):破傷風毒素肉毒桿菌毒素,因此運動神經、骨骼肌、心肌皆會被抑制。肉毒桿菌在醫學上,可被用來使神經鬆弛性麻痺而消除臉部皺紋;而黑寡婦蜘蛛的毒液也是類似肉毒桿菌的機制,其抑制膈神經後,很容易就會使人無法呼吸而死亡。破傷風毒素則會去攻擊腦幹及脊髓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,其後所接的運動神經失去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後,會高頻率的發起動作電位,造成肌肉張力增加及痙攣性麻痺,如:控制下顎移動的肌肉受破傷風毒素的影響會呈現牙關緊閉的現象。
(二)抑制尼古丁接受器箭毒,運動神經、骨骼肌會被抑制而癱軟無力。
(三)抑制乙醯膽鹼酯酶(結果使乙醯膽鹼無法被分解):神經毒氣沙林,造成乙醯膽鹼一直存在於突觸間隙,導致全身肌肉緊繃、痙攣性麻痺。

重力肌無力症(myasthenia gravis)病人的乙醯膽鹼,可以正常的從神經末梢釋放,但由於本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,製造出會對抗尼古丁型接受體蛋白的抗體,導致肌肉細胞上的尼古丁受體,被免疫系統破壞,所以無法接受神經的指揮,因此肌肉疲軟無力。治療上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為主,同時給予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的藥物(ex.沙林),以增加乙醯膽鹼在突觸間的含量。

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
(一)兒茶酚胺:原料來自胺基酸酪胺酸,包括多巴胺、正腎上腺、腎上腺素。
(二)血清胺:原料來自胺基酸色胺酸,如果抑制血清胺回收系統,例如,百憂解 (prozac),因為阻止血清胺回收,結果增加突觸間血清胺的含量,而有抗憂鬱效果。


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系統:細胞體在黑質,軸突延伸至紋狀體,與運動的控制有關;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死亡,將造成巴金森氏症
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:細胞體在中腦,軸突延伸至邊緣系統。若過度刺激會精神分裂,而有許多毒品均作用在這裡。
※血清胺=血清素=血清張力素=Serotonin5-HT:有使血管和平滑肌收縮及抗憂鬱作用
※古柯鹼(cocaine):阻斷所有單胺類回收系統,所產生的效果,類似抑制乙醯膽酯酶一樣,使突觸間單胺類神經傳遞物質無法被回收,而一直刺激後突觸神經元。
※安非他命:阻斷單胺類的正腎上腺素回收系統,可引起精神警覺、動脈收縮、血壓上升、心臟及腎衰竭。
※單胺氧化酶抑制劑:阻斷單胺氧化酶(MAO),增加單胺類神經傳遞物質之傳遞,可治療憂鬱症(單胺類神經傳遞物質不足)、巴金森氏症(黑質的多巴胺神經退化)。

胺基酸神經傳導物質
(一)麩胺酸(接受器為NMDA,是Ca2+Na+離子通道,所以會產生EPSP)、天門冬胺酸,這兩種胺基酸是腦中最主要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。
(二)甘胺酸、GABA(兩者接受器均為Cl-離子通道):脊髓及腦中主要的抑制性氨基酸。能跟GABA接受器結合,以產生GABA的效果的藥物就是安眠藥及抗焦慮藥物。而甘胺酸主要在脊髓及腦幹,馬錢子(番木鱉鹼strychnine,常見於殺鼠藥)可以抑制甘胺酸接受器,結果使得骨骼肌抽搐痙孿,呼吸肌受損而致命。

哈丁頓氏症(Huntington's disease, HD):俗稱舞蹈症,尾狀核的GABA神經退化,造成有急速、無法控制及抽動的動作。

多胜肽類(polypeptide)2個以上的胺基酸所結合
(一)物質P:痛神經所使用的神經傳導物質;止痛神經所使用的則是內生性   嗎啡(腦內啡)
(二)神經胜肽Y(NPY):是腦中最豐富的神經胜肽,是一個強力食慾刺激劑。

氣體:一氧化氮(NO),在中樞與學習記憶有關;在周邊會促使血管平滑肌擴張,有降血壓效果。

酒精可以刺激GABA神經,抑制麩胺酸神經。因此,將使腦中的神經活性整體都下降。認知,感覺(特別是聽覺與平衡覺),運動失調,判斷力與記憶力喪失。過度高劑量將抑制腦幹控制心血管及呼吸的神經。有致命危險。但是會去興奮多巴胺及內生性鴉片類神經,因此有欣悅感及上癮的依賴性產生。


肢體無力性麻痺 (flaccid paralysis)
→使神經無法傳達訊息,肌肉因無人指揮而癱軟無力
抑制動作電位傳導(與電位控制的鈉離子通道結合):魚貝毒素(saxitoxin)、河豚毒素(tetrodotoxin) 、局部麻醉劑。
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:肉毒桿菌素。
抑制接受器與神經傳導物質結合:南美箭毒(curare) 、α-金環蛇毒。

肢體痙攣性麻痺 (spastic paralysis)
抑制乙醯膽鹼酯酶(AChE):神經毒氣沙林(Sarin)
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:破傷風菌(攻擊脊髓抑制性中間神經元)
抑制甘胺酸接受器:甘胺酸神經為抑制性神經,馬錢子素(番木鱉鹼)可以抑制甘胺酸神經,因此可以 去除對骨骼肌的抑制,而造成骨骼肌抽搐痙孿。

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 ALS)
俗稱漸凍人症,因第21對染色體的基因缺陷導致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,負責消除超氧化自由基)無法發揮正常功能,使自由基傷害下運動神經元而退化,造成骨骼肌因為無神經刺激收縮而萎縮(用進廢退,神經也一樣啊!~)。

阿茲海默症 (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)
因澱粉樣β蛋白質(βAPP)難以溶解、沈積於細胞外,使大腦皮質及海馬回中乙醯膽鹼神經退化,造成語言、認知退化及記憶力喪失。治療上以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(ex.沙林)可增加乙醯膽鹼在突觸間的含量及維生素E當抗氧化劑使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