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

氧氣?貧血?高山症?

氧氣跟二氧化碳是我們動物與植物之間的循環與相互依賴。如何我們能相處的更和諧?更自然?更無牽無掛?於是在這裡,套用薩提爾女士的祝福詞,也許相似

「我想要    愛你,而不抓住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感激你,而不批評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參與你,而不侵犯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邀請你,而不要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離開你,而不歉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批評你,而不責備
        並且幫助你,而非侮辱!」

在一吸一吐之間,作為提醒~

血液的氧從哪裡來?
依據亨利定律,空氣是可以溶解在液體中的,在空氣裡有多少分壓,在液體裡就會有多少分壓,且當某氣體的分壓減少一半,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量也將減少一半。
大氣壓是760mmHg,因為氧氣佔大氣的21%,所以根據道耳吞定律,氧分壓就是160mmHg760Í21%=160)。因為肺餘容積的關係,在肺泡的氧分壓是105mmHg。根據亨利定律,溶解在液體中氧分壓也會是105mmHg。氧分壓指的是會自由移動的氧氣,所以,液體中的氧分壓就是指:在液體中能自由移動的氧分子,在移動過程中碰撞所產生的壓力。
然而,當體溫37°C時,動脈血液中的PO2100mmHg(看起來不符合亨利定律,我們後面會解釋),代表著每1L的血液中可溶解3 ml的氣泡氧(全身組織能直接利用的氧形式就是這個自由移動的氧分子),然而正常人每1L的血液帶有200 ml的氧氣,因此,我們得依賴血紅素來幫忙。

一個血紅素有4個血基質,每個血基質的中心點有鐵離子,可與一個氧分子結合。然而這4個血基質在裝氧氣的難易度是不一樣的!第1個血基質最難裝氧氣,一旦有氧分子結合,就會幫助第2個血基質露出結合位置,以利第二個氧分子結合,因此,到第4個血基質就是最簡單的了。
當血液中的氣泡氧被血紅素吸附後,就不是氣泡形式的氧氣,因此,氧分壓會下降,如此,就可以藉由擴散力量,再繼續從肺泡抓取氧分子。血紅素不停的吸附氧氣,還不用到肺泡靜脈端的微血管,血紅素就已經幾乎飽和了。結果造成每1L的血液中,會有3 ml的氣泡氧,以及暫時無法移動的197ml血紅素攜帶的氧,總共有200ml的總氧量。
所以,當氧分壓增加時,常常僅能增加溶解在血漿中的氣泡氧含量,很難再增加吸附在血紅素上的氧含量,因為血紅素吸附197ml的氧已幾乎達飽和濃度(98.5%),難以再攜帶更多的氧,因此增加氧分壓,對血液中的總氧量是影響不大的。請藉此思考看看,一氧化碳中毒的人,跟貧血的人,與正常人相比,其血液中整體氧含量下降,但氧分壓卻不變的道理。

因為重力的關係,肺尖的換氣量比肺底高,但肺尖的血流量卻比肺底低許多,因此肺尖的換氣量與灌流量的比值約為3.4,肺底的比值卻只有0.63,與其他正常的肺葉1點多,有所落差,因此肺尖及肺底的換氣效率較低,其餘中間的肺葉才是主要的換氣區域。因為這樣換氣灌流比例不對等的結果,我們的動脈血液氧分壓就無法達到亨利定律與肺泡相同的105mmHg,所以只有100mmHg了。這是正常的生理情形,但為了彌補這種不對等,我們又發展出兩套方法,以截長補短。第一:當某些肺泡沒有通氣時(也許是支氣管被痰液堵塞),既然不通氣,就無法得到外界的氧氣,因此,這裡的肺微血管內的氧分壓下降,將引起控制這裡微血管的微動脈收縮。如此,可以節省血流,重新分配去那些有通氣的肺泡。第二:當肺部的血管被血液凝塊塞住,導致某些肺泡沒有血流時,這些肺泡將得不到來自組織的二氧化碳,如此,會促使這些肺泡的支氣管收縮,以節省氣流,重新分配進入的空氣,去到有血流的肺泡組織。

高山症為什麼會肺水腫?腦水腫?
肺循環具有低阻力(血管總長度小於體循環)的特性,與體循環的每分鐘心輸出量是相等的,血流速度也相等,但是肺循環的阻力只有體循環的1/10,所以壓力也只有1/10。而依據史達林定律,微血管若要將血液過濾出去,需要來自微血管的靜水壓,因肺循環的壓力較體循環低,所以肺循環的血管過濾壓較低,正常情況下並不容易發生肺水腫。

當全身組織缺氧時,肺動脈會擴張(以提供更多的氧氣給周邊組織使用)、腦血管及心血管也會擴張(把血液及氧氣留在重要器官),並收縮全身的動脈(減少血流量,將血優先給重要器官使用);然而當肺泡缺氧時,如同上述,通氣灌流不對等的說明,我們的生理反應會讓肺微動脈收縮,減少將血流送至無法有效換氣的肺泡,而增加其他功能良好的肺泡進行氣體交換,以減少資源浪費。

因此,當到達1500公尺左右的中級山時,我們的動脈氧分壓就只有80-75mmHg,到達4500公尺左右的高山時,更剩下50mmHg左右,只有海平面的一半了。此時,一般人的生理的反應將直接促使肺微動脈收縮,結果引起肺循環壓力上升,史達林定律將使得肺部微血管過濾量大於吸收量,可能造成肺水腫。因為後續會有生理的代償反應出現,因此,就端賴每個人的適應。越能拉長上山過程的時間,越能適應。萬一代償無法降低肺高壓的反應,肺水腫將發生,如此會降低肺的順應性,不但難以擴張肺泡,還會增加氧氣擴散的時間(水太多了,要擴散游泳過去的路途遙遠!),於是惡性循環開始,將更加降低動脈的氧含量,加劇肺水腫!(大約3000公尺以上,動脈氧分壓降到65-70mmHg,一般人就會有喘氣增加的生理代償情形,這是呼吸控制經由氧分壓下降所導致的過度換氣,將會在後面內容解釋)。

因為動脈氧分壓下降,將導致腦血管擴張,顱內壓逐漸上升,會引起頭痛,噁心,食慾不振,睡眠中斷。但是當有過度換氣的代償反應時,又會吐出過多的二氧化碳,以致於減少了血中二氧化碳濃度,引起腦血管收縮,症狀緩解。正常人,順著生理反應,增加適應時間,通常可以克服高山症狀。所以,主要關鍵在於動脈血氧分壓不要降太低。當急性的高山症(acute mountain sickness, AMS) 發作時,肺水腫引起腦血管持續舒張,將導致致命的腦水腫!所以,藥物處理通常是優先降血壓,因此使用利尿劑。當然,快速回到海平面,是最根本的處置。

人類是可以逐漸適應高山生活的。短期靠過度換氣,中期可以透過增加2,3-DPG(後面的內容有詳述),長期則可透過腎臟分泌紅血球生成素,增加紅血球的數量來增加動脈血氧含量。

貧血,一氧化碳中毒,與潛水
貧血的人,只要他的呼吸系統正常,他的血液氧分壓與正常人無異,即一大氣壓下每1L的血液中,一樣含有3 ml的氣泡氧,動脈氧分壓為100mmHg。原因是一樣適用亨利定律。但不同的是,貧血病患的血紅素不足,整體能攜帶的總氧量就比正常人低。
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的親和力是氧氣的210倍,因此,一氧化碳中毒的人,其血液氧含量將非常低,但是氧分壓仍然符合亨利定律,與正常人相等。只有改變通氣時的氧分壓,才會改變血液中的氧分壓,例如爬上高山氣壓降低時,動脈中的氧分壓才會跟著下降。
在潛水時,每下降10公尺,氣壓就會增加一大氣壓,血液內氣體的溶解度也會跟著增加。因此,若潛水到海平面下30公尺的地方,就是四大氣壓,每1L的血液中就溶解有12ml3 ml×4)的氣泡氧。但是,此時,問題不在氧氣,而是氮氣。原本一大氣壓時,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氣對人體沒有影響,但是,當潛水員下潛超過30公尺深度後,同時也會增加血液中N2的溶解量,造成氮麻醉(DCS),為類似酒精中毒現象,會出現潛水狂喜(rapture of the deep)、頭昏眼花及昏昏欲睡等症狀,因此呼吸筒內的氮氣常會以惰性氣體氦氣取代。然而,在超過60公尺的深度(相當於七大氣壓)後,氧氣也會開始對人體產生毒性,酵素的氧化作用加強產生自由基,使神經系統受損,氧中毒將會導致昏迷及死亡。
此外,若要從海裡浮升上到陸地,不能一下子上升太快,否則原本因氣壓上升而大量溶解在血液中的氣體,會快速冒出,造成全身微血管破裂出血或形成氣栓塞住血管,造成潛水夫病。

血紅素與氧氣的結合曲線
由血紅素與氧氣的結合解離曲線,可以在圖上找到正常的動脈氧分壓是100mmHg的時候,氧合血紅素的濃度(有氧氣結合的血紅素)是98.5%;而正常的靜脈氧分壓是40mmHg時,氧合血紅素濃度是75%。所以正常休息時,我們把動脈血送去組織,一直到靜脈血離開組織,總共給了組織23.5%(98.5%-75%)的氧氣。
然而,因為四個血基質與氧分子結合的效能不同,所以此條曲線呈現S型:這種狀況是指在高氧分壓狀態,即便氧分壓下降,也會不容易降下氧合血紅素的濃度。但是,在低氧分壓時,將快速卸下與結合氧氣。
所以好處是,我們可以容忍動脈氧分壓降到60mmHg的臨界點,將開始引發過度換氣前,還不至於產生不舒服的反應。因此,我們可以偶而閉氣不呼吸;可以生活在一定高度的山上,增加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棲位。而且,當血氧分壓從40mmHg降至20mmHg時,氧合血紅素的濃度將大幅下降45%。這可以讓人體在運動時,血紅素的放氧量是在休息時的2倍以上。而且,當氧分壓從20mmHg上升到40mmHg的時候,血紅素就會把自己快速裝填75%(對比於血氧分壓40上升到100mmHg時卻只裝填了22%)。如此,讓人類非常容易可以持續的運動,甚至於可以保持著正常血氧濃度。

影響血紅素與氧結合的因子
人體血液的正常pH值為7.357.45之間,氧分壓若為40mmHg血氧飽和濃度是75%;若當血液pH值降為7.2(酸中毒)時,血氧飽和濃度是60%;若當血液pH值升高為7.6(鹼中毒)時,血氧飽和濃度約為85%。這個結果說明,pH值下降時,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減少、血氧飽和濃度下降,S型曲線會向右移。例如運動時會產生很多代謝性的乳酸(使pH值下降)、發燒時溫度上升2,3-DPG濃度增加時,身體都會需要更多的氧氣,也都會產生S型曲線向右移的現象,使血紅素容易放出氧氣,供組織細胞利用。而pH值下降(變酸)使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下降,曲線向右偏移就是所謂的波耳效應
2,3-DPG來自紅血球的醣解作用的代謝產物。由於紅血球沒有粒線體,必須經由葡萄糖的無氧呼吸才能獲得能量,無氧呼吸時會產生乳酸,這些乳酸會進入血漿,由肝臟與腎臟轉換成葡萄糖。而2,3-DPG是這個過程中的中間產物。當它的濃度增加時,會讓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下降,使曲線向右偏移。貧血的人因為紅血球較少或血紅素不足,所以紅血球會更加辛苦的工作,所產生的2,3-DPG濃度就會上升,曲線也會向右偏移。結果導致在相同的氧分壓下,貧血的人比正常人的血紅素更容易將氧氣放掉,這樣才能提供足夠的氧氣給組織細胞使用。(血庫中的血是有保存期限的,血袋如果儲存太久,紅血球會失去活性,就會減少2,3-DPG的製造。因此血袋中的2,3-DPG濃度愈高代表血液愈新鮮,所以血液在儲存時,會加入一些能量及磷酸來幫助紅血球維持活性)。
胎兒血紅素 F與肌球素(在橫紋肌細胞中)都在S型曲線的左邊,對氧的親和力都比成人的血紅素A高。因此胎兒的血紅素 F,在胎盤與媽媽的血紅素A相遇,就容易將媽媽的氧氣搶走,才能由母體中得到足夠的O2。肌球素也是如此,當肌肉中氧氣濃度非常低時才會釋放出氧氣,運動後肌球素重新裝填回去氧氣時,也會容易搶走血紅素A的氧氣。然而,地中海型貧血的病人,成人時期其血液中仍會保有大量的胎兒血紅素F,這是生存的策略。而鐮刀型貧血的病人,有一種不正常的血紅素S,在PO2過低時,會使得紅血球變成鐮刀型,鐮刀型紅血球的特色為:彈性差、易碎、阻塞較小的血管,使器官缺血,而引起瘧疾的寄生蟲,卻不能存活在血紅素S紅血球中。這又是另一種演化的基因篩選。

如何將二氧化碳呼出去?
組織細胞代謝的二氧化碳,要送至肺臟呼出去,有三種方式,比照氧氣的運送方式,可以將二氧化碳溶解在血漿中運輸(10%)、與血紅素結合形成碳醯胺基血紅素運輸(2530%)、利用碳酸肝酶(CA)將二氧化碳轉換成重碳酸鹽(HCO3-)運輸(6065%)。
紅血球內有碳酸酐酶這種酵素,可將CO2水變成碳酸的反應,侷限在紅血球內。因為碳酸會自動水解成氫離子+碳酸氫根離子,氫離子會被紅血球內的無氧血紅素結合,這樣就不會讓太多氫離子進入血漿,影響血液酸鹼值。而為了確保反應持續向碳酸方向進行,碳酸氫根離子會被送出血球至血漿中。但是有很多碳酸氫根離開血球,又會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。因此,會有帶負電的氯離子與其交換,此稱為氯轉移。意思為,在組織二氧化碳最多之處,會產生氯離子進入紅血球的反應。相反的,在肺部,因為肺泡的二氧化碳都來自血漿,所以,紅血球將不斷釋放出二氧化碳,導致的結果,碳酸氫根離子會持續不斷進入紅血球與H+結合成碳酸,在經由碳酸酐酶轉換成CO2離開肺部。此時,紅血球內的氯離子,要再度跟碳酸氫根交換,離開血球,稱為反向氯轉移。由於H+與去氧血紅素鍵結的強度比氧合血紅素大,所以組織的CO2被合成碳酸後,釋放的H+就與卸下氧的去氧血紅素結合,這種緩衝作用移去了血液中的H+,使產生碳酸的化學反應持續進行,此作用可促進血液運送二氧化碳的能力。


※血紅素會與氧氣、二氧化碳、一氧化碳、一氧化氮、氫離子結合。

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

呼吸的機械原理

生命需要水,呼吸也需要水,但是,肺有太多水會淹死!血漿有太多水會中毒!

所以,生命重在平衡,而每個人都有原始的生理能力去平衡自己~ 

過度的給予是一種扼殺,過度的關注,是控制,也是剝奪,剝奪其自己平衡的能力!




肺泡主要是由第一型肺泡細胞所構成,而第二型肺泡細胞,主要的工作是分泌表面張力素劑(surfactant,塗在肺泡的表面,能切斷水分子之間的鍵結,破壞水分子的表面張力,幫助肺更容易被撐開,增加肺的順應性)。肺泡組成一個微小的空間,讓空氣能自由進出,而要讓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血液中,第一步就是氣體要先溶解在液體中,才能再擴散入血液,這就是為什麼需要討論水的表面張力,以及如何破壞表面張力的原因。

當空氣中的髒東西進入到呼吸道的傳導區(氣管、支氣管、小氣管)時,上皮細胞會分泌黏液,將髒東西卡住,並藉由纖毛的擺動,將外來的微生物、有毒物質排出呼吸道,也可藉由巨噬細胞將其吞噬,而巨噬細胞也能吞噬掉經過肺循環的血栓。呼吸道的傳導區是指沒有肺泡,無法做氣體交換的區域。主要功能是將氣體層層引導,最後進入呼吸性細支氣管(從此處開始有肺泡)。此外也有溫暖濕潤吸入的空氣、並可利用氣流以發聲的功能。另一個作用是,其平滑肌能收縮細支氣管,若某一處的肺泡功能不良或血管供應不良時,可藉由將此處的細支氣管收縮,減少空氣流入,將氣體灌流至他處進行,以更有效的氣體交換,避免浪費。若呼吸道堵住,緊急之手術為氣管切開術及造口術,可促使氣流通過。

空氣經由氣管進來,進到支氣管、終末細支氣管、呼吸性細支氣管,其中,終末細支氣管是所有氣管中最窄的地方,這裡是沒有肺泡,也不進行氣體交換的最後一段細支氣管,而在呼吸性細支氣管(有50萬個分支)才是存在有肺泡的地方。整個肺泡的表面積張開來,就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。而氣管、支氣管周圍有許多像橡皮筋一樣的平滑肌,將氣管捆在一起,當平滑肌收縮時可將小支氣管、細支氣管收縮,此時,其下方的肺泡就就無法進行氣體交換。所以,氣喘是一個漸進性的,當愈來愈嚴重的時候連大支氣管也被收縮起來。

肋膜囊,是一個囊狀的結構、左右各一個,包住左右肺。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氣球,拳頭是肺,當拳頭擠壓氣球時,氣球會將拳頭包住,也就是肋膜囊會將肺臟包住,肋膜囊的一側是跟胸廓連結,另一側則跟肺相連結。
現在先定義:一大氣壓,760mmHg當成0。大於一大氣壓(> 0)就是正壓,小於一大氣壓就(< 0)就是負壓。肋膜囊裡面是非常薄的一層液體,呈現負壓狀態,可將胸廓與肺臟,兩邊都同時緊緊吸住。而呼吸就像吹氣球一樣,要將氣球撐大,因此,吸人生的第一口氣是非常費力的。但是等到氣球脹大後,吐氣時,會發現即便用盡力氣,也無法將肺泡裡的氣全部吐完,這是因為肋膜囊內的負壓,幫助我們在一出生,吸了第一口氣之後,就將肺泡吸住了,所以吐氣時,肺泡裡永遠有氣體無法完全吐出(這就是肺餘容積,要注意這是用力吐到沒有力氣再吐時,肺泡裡所剩的體積,70kg體重的人約有1200ml)。這樣,日後的每一次吸氣,都不必再從完全閉合的肺泡吹開來,所以不用再像吹第一口氣球時那麼費力。

然而,當肋膜囊被刺破時,空氣就會從外面迅速跑到肋膜囊內,使肋膜囊無法再保持負壓,變為與外界相同,為一大氣壓 = 0,於是肋膜囊原本可將胸廓與肺臟吸住的能力消失,導致肺彈回去原本的樣子,造成肺塌陷,這就是所謂的『氣胸』,此時,胸廓也會往外突出。因為肋膜囊左右各一,所以,氣胸可以左右肺部各自發生。

波以耳定律:定量氣體之壓力與其體積成反比。在一個容器中,擁有固定量的氣體,將容器的體積縮小,此時氣體可移動的空間變小、很容易就碰觸到容器的牆壁,壓力也就變大了;若將容器的體積增大,此時氣體可移動的空間變大、不容易碰觸到容器的牆壁,壓力也就變小了。因此體積愈大壓力就愈小,體積愈小壓力就愈大。

再回到血流量時的 F = rP/R,空氣的流動也可以用這個觀念。就是要有壓力差才有氣流。就像我們的肺臟一樣,當吐氣吐到不能再吐時,代表沒有氣流了,就代表肺內外沒有壓力差,也就是肺泡內的壓力與外面的大氣壓相同( = 0)。當橫膈下降,外肋間肌收縮肺內體積增大時,根據波以耳定律,壓力就會下降,此時肺內低於一大氣壓(< 0),外界一大氣壓的空氣就會跑進來,完成吸氣的動作。因此,會說我們採用的是負壓呼吸法,利用體積大壓力就小的方式,讓外界空氣自然灌入肺內。

吸氣時肺泡壓可以從0--1mmHg,肋膜內囊壓最負可以到-7mmHg;吐氣時肺內壓約為0-+1mmHg,肋膜內囊壓最正為-4mmHg。定義:肺間壓 =肺泡壓肋膜內壓,因此可以發現無論何時,肺間壓都會是一個正數。這個壓力差代表著一個讓肺張開的能力,肺間壓愈大則肺臟就愈容易被撐開。肋骨軟骨能於用力吸氣時增大胸腔體積,幫助吸入更多的空氣,而安靜的呼吸主要是用到橫膈肌,用力的吸氣會用到外肋間肌、胸鎖乳突肌,用力吐氣時則會用到內肋間肌、腹肌。

順應性(compliance):在吸氣時促使肺泡易被牽扯擴張。每單位肺間壓改變所造成的肺部體積改變,用公式表示為ΔV/ΔP。當耗一點點的力量就能將肺臟撐大就是肺臟的順應性佳,而當肺纖維化、肺浸潤、肺水腫時肺的彈性變差或肺切除時,則會降低肺的順應性。

彈性(elasticity):是指在伸展後組織恢復至原來大小的能力,即肺撐開後可以彈回原來大小的力量。

當肺泡的表面張力過大,肺容易塌陷。所以,拉佩氏定律:若肺泡無表面作用素,則在吐氣時,小肺泡的氣會容易進入大肺泡而塌陷,整體肺泡的總表面積就會減少很多。因此表面作用素除了會破壞水的表面張力以外,也可以避免因為小肺泡塌陷而減少的呼吸面積。在妊娠28周以下出生的早產兒,有60%的表面張力素都分泌不夠,造成肺泡塌陷,稱為呼吸窘迫症候群(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 RDS),需要額外補充表面作用素。

肺容積與肺容量
潮氣容積:平常平靜的呼吸,未用力呼吸,所吸入或呼出的氣體容積。
吸氣儲備容積:用力吸,去掉潮氣容積,所能吸入氣體的最大容積。
呼氣儲備容積:用力呼氣,去掉潮氣容積,所能呼出氣體的最大容積。
肺餘容積:因為肺泡不會塌,所以在肺內會有殘餘的氣體容積,就是指用盡最大力量呼氣,也無法排出的空氣體積。
吸氣容量 = 潮氣容積 + 吸氣儲備容積。
功能肺餘容量(正常潮氣呼吸所剩的O2= 呼氣儲備容積 + 肺餘容積。
肺活量 = 潮氣容積 + 吸氣儲備容積 + 呼氣儲備容積。
肺總量 = 肺活量 + 肺餘容積。

★解剖死腔或解剖無效腔(呼吸傳導區):僅傳送氣體至肺泡,而不進行氣體交換的區域,也就是沒有呼吸功能的地方。
肺泡無效腔:有通氣,卻沒有血流灌注的肺泡(有可能發生血管栓塞)
生理無效腔:解剖無效腔 + 肺泡無效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