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此部落格文章,主要來自護理系生理學課程上課錄音檔轉成文字.......課本為 Vander's Human Physiology,應該會有疏漏,再請留言指教。 其餘的文字則來自紅老師的臉書貼文,作為醫護人文課程的補充。
搜尋此網誌
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<像這樣的小事> 讀後感
比爾·費隆,承繼母姓,所以是父不詳,在天主教社會註定受盡屈辱。
很難想像,1996年的愛爾蘭政府,才關閉最後一間「洗衣房」。2013年才正式向大眾道歉。
這本小說設定的年代是1985年。那年我19歲,大一升大二。但是讀著小説的場景描述,愛爾蘭比台灣似乎窮困許多。
比爾費隆很幸運得到威爾森太太的幫助,也是她的善行,誘發著比爾的良知良能。
我抄錄書中即將結束的第135頁:
「他想起威爾森太太,想起她在每一個日子裡的善良,想起她曾如何糾正及鼓勵他,想起她曾經說過與做過,以及拒絕說或拒絕做的種種小事,想起她必定知道的事。這些種種事加在一起,便累積成了一生。」
對極了,我看完書心裡篤定多了,也不再焦慮。我們不是追求偉大,只是在自己的生活裡,清楚明白的活著。在敢於獨立思考的同時,順勢幫助別人。我是小人物,做的就是小事,就這樣。
不反應的練習
1. 專斷獨裁者在當下堅持要做某些旁觀者認為不恰當的事
2. 執念很強的人一直在反覆跳針,不管你跟他們說了多少次
3. 你是對的但整車的人都跟你說你走錯了,連 google map 都說你錯
4. 自我感覺優越的人,一直在宣傳自我良好
5. 重提往事時被誤植而對方仍怨念很深
上述我都遇過,我只有 1 會當下有怒氣。
我知道這個情緒是長久累積而來。每次都要以對方的專斷獨行為主,一直令我超不爽。當時我以為如果不發點怒氣,對方根本無知無覺。
我行我素的人常無視整體氣氛的凝結。在乎氣氛的人,就得忍耐不要發作。他們發完就若無其事,彷彿受干擾的旁人情緒是他家的事。或是,事後再去安撫他們就好了。
別人接受安撫,是因為無法割斷這個關係啊!這不就是「親情勒索」?
但是,我突然明白,其實我也演很大。因為被勒索的對象不是我。我是那個路人甲,義憤填膺而已。為什麼我老是有「救世主情結」?聽說這是「受害者情結」的另一面。
其實,不是發怒,也不是隱忍,而是要在當下做出「適當」的反應。這需要離開情緒,讓理智客觀的腦袋出來做事。
離開情緒,不知道可否翻譯為「放下我執」而「觀」當下。就算選擇「不作為」,也可能是當下「適當的作為」。而要「作為」,得透過思辨能力,判斷此情境會危害誰?屬於個人的事情,要還給個人去承擔。屬於要幫助另一方時,要給予正確的一擊。(一擊就中)
所以,「不反應的練習」,這本書我看到一半就停了,覺得這也太迂迴了。其實這是方法練習,練習讓念頭與念頭之間出現空隙,而有所為,或有所不為。
歐文亞隆的心靈時刻
最近這本,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本。在前言裡,93歲的他如此的寫著:
「60年心理治療師生涯中,有一事始終如一:尋求幫助的人內心都迫切渴望與人連結。」
「要培養更緊密親近的關係,關鍵在於願意開放,與別人分享私密空間。⋯你若不願意敞開,當然也不能指望別人也同樣相待。」
「但講到放下心防,幾乎可以確定⋯我們多數人都吃過不設防的虧。但若不試著如此,就永遠無法得到我們渴望的連結。」
至今我覺得,還要學習放下那些沒有這種渴望的人,要記得就算亞隆先生也有失敗的時候。
回顧自己,我也沒想到「死亡,孤獨,生命意義及自由」會是如此莫名的,一直以來緊緊相隨的興趣與課題。
端午節的今天,要來好好享受這本書,這份生命的禮物。
《刻出你心裡的花朵》醫護人文課程
「老師,我的鼻子掉了⋯」
「你是嘴唇斷了啦!線要這樣安排⋯」
「啊!超帥的,可是ㄟ天哪,哈哈哈⋯⋯」
這種課,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,一路笑聲不斷,我邊打雜,邊心生感慨⋯這些學生呀,真是好久沒有動手做做好玩的事了。
我有相中幾個可愛的設計,下週可以帶衣服來叫他們印給我💪
#2025的醫護人文
<志願單親> 讀後感
能生活在重視女權的社會裡,我們真的是前輩子有燒香。但也因為生理上的限制,讓我們面臨抉擇時,會勉強的對於眼前這個男人,有點放水😂⋯這樣的問題,被這本書講的有夠直白透徹。
原本是在書堆裡,抽出這本對我已然無緣,不知為何進了書堆,準備要還的書,隨手一翻卻停不下來!然後,內心湧出大量的同理的,酸酸的嘆息。
首先對我胃口的是,科技才女的敘事文筆,真是簡潔俐落,清晰順暢。
其次,她提到父母輩給予的糾結,完全真實反應我們這一輩人,需在女權與自我安頓之間的努力掙扎。就算她是台灣去MIT留學,在矽谷NVIDA就業的科技女,但骨子裡台灣苗栗鄉下的魂魄,讓她上演著令我讀來心疼,又替她開心的戲劇性轉折。
我真覺得30-35歲的台女們,讀一下這本不亞於網飛連續劇(搞不好真的可以拍片)的寫實書,會有一些體悟。
不一定要效法,因為財力與社會福利資源不同,但是,也許在心理上會有一些澄清,能彼此理解,共伴。
人什麼時候會露出最溫柔的表情?
是不是在看到嬰幼兒的時候?尤其是,從他她的成長歷程中,看到自己那個內在的小孩時。
生育當然不必是女人的必須。只是在周遭物理及人情環境良善時,我自己是非常非常感恩這份天賦人權。與此同時,也明白這位作者的奮力爭取。
意外的好看。抄錄一段:「人生像一塊拼布,每一段關係的結束,就是完成一塊拼貼。而與這塊拼布相鄰的,是另一塊風格,色彩各異的布料,象徵另一段短暫的邂逅,長期的交往,婚姻的足跡,失婚後的點滴,單身中的體悟,甚至生老病死的各種滋味,都只是讓我們的人生閱歷變得更豐富繽紛。」
推薦細讀書中「直球對決」的部分,引人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