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期間,不知道以下哪些事會讓人最抓狂:
1. 專斷獨裁者在當下堅持要做某些旁觀者認為不恰當的事
2. 執念很強的人一直在反覆跳針,不管你跟他們說了多少次
3. 你是對的但整車的人都跟你說你走錯了,連 google map 都說你錯
4. 自我感覺優越的人,一直在宣傳自我良好
5. 重提往事時被誤植而對方仍怨念很深
上述我都遇過,我只有 1 會當下有怒氣。
我知道這個情緒是長久累積而來。每次都要以對方的專斷獨行為主,一直令我超不爽。當時我以為如果不發點怒氣,對方根本無知無覺。
我行我素的人常無視整體氣氛的凝結。在乎氣氛的人,就得忍耐不要發作。他們發完就若無其事,彷彿受干擾的旁人情緒是他家的事。或是,事後再去安撫他們就好了。
別人接受安撫,是因為無法割斷這個關係啊!這不就是「親情勒索」?
但是,我突然明白,其實我也演很大。因為被勒索的對象不是我。我是那個路人甲,義憤填膺而已。為什麼我老是有「救世主情結」?聽說這是「受害者情結」的另一面。
其實,不是發怒,也不是隱忍,而是要在當下做出「適當」的反應。這需要離開情緒,讓理智客觀的腦袋出來做事。
離開情緒,不知道可否翻譯為「放下我執」而「觀」當下。就算選擇「不作為」,也可能是當下「適當的作為」。而要「作為」,得透過思辨能力,判斷此情境會危害誰?屬於個人的事情,要還給個人去承擔。屬於要幫助另一方時,要給予正確的一擊。(一擊就中)
所以,「不反應的練習」,這本書我看到一半就停了,覺得這也太迂迴了。其實這是方法練習,練習讓念頭與念頭之間出現空隙,而有所為,或有所不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